享文初展/资讯中心/向“新”而行 逐梦未来 厦门打造“质造”硬实力/

向“新”而行 逐梦未来 厦门打造“质造”硬实力

2024年05月16

  工业发展是一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产业发展竞速赛。近年来,厦门稳抓传统产业迭代,抢滩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5月9日,2024厦门工业博览会暨第28届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在厦门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展会以“智改数转、赋能产业”为主题,聚焦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

  截至闭幕,到会人数超11万人次,近1000家企业、近5万名专业客商、超200个采购团线下参会,举办了20场专业论坛活动……厦门工业博览会正用一组实打实的数据,展示这一专业性工业博览会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

  通过厦门工业博览会这扇窗,我们或许能从中洞悉新时代工业发展的新动向。

  创新产品含“绿”十足

  激光切割机割出一个个精致的摆件;5G远程遥控装载机操控着千里之外的设备;电焊机器人在熟练作业……本届厦门工业博览会积极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理念,创新工业、高效节能等领域活力满满。展会现场,各种智能化新产品层出不穷、引人驻足。

  厦门扬森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一台五轴联动机床成为展区焦点。

  “我们公司的机床可在计算机数控系统的控制下同时协调作业。”扬森数控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两年,扬森数控不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帮助用户加快智改数转步伐。

  记者发现,博览会上,越来越多企业朝着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升级,产品含“绿”量十足。

  在厦门丝路阳光新能源公司产品展示台上,一块块色彩各异的光伏玻璃组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建筑的外表装上这样的玻璃,相当于穿上会发电的衣服,产品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实现建筑能耗的自给自足。”丝路阳光展位负责人林德宾介绍,以一片3.6平方米的光伏玻璃组件为例,每片发电功率最高可达960W,一年最多可发电2300千瓦时,相当于一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据了解,于2023年成立的丝路阳光是一家专业从事建筑光伏一体化生产的厦门企业,公司自建全省首个、年产300MW光伏发电玻璃组件的智能化生产基地,并实现产品尺寸、图案、颜色多样化定制。

  如今,越来越多创新、质优、低碳产品正成为厦门制造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新名片”,一款款科技含量高、绿色低碳的招牌产品成为厦门的“新特产”。

  传统产业焕“新”发展

  不少厦门本土企业瞄准新赛道,寻找发展新动能。

  走近厦门光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展位,这家获得过“全球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杰出贡献奖”的企业,这次带来的不仅仅是照明产品,更有半导体产业的整体解决方案——城市级数字低碳能源管理。

  “通过高效LED光源、物联网、智能感知系统以及云平台的集成管理,可以提供更为精细化的绿色照明控制及节能降碳方案。”光莆电子展位负责人汪少波介绍,近年来,随着大众低碳环保需求的提升,公司开始布局数字低碳能源管理以及新能源板块。“这不仅是针对消费者需求的更新行动,也是一场针对工业企业的创新行动,可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为工业发展增长带来新动能。”

  传统企业转型谋变,折射出厦门工业动能转换的新趋势。

  在展会现场,来自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新能源重卡引起大家的关注。

  “这是我们的商用车第一次参加工博会。配备多轴多动力源的底置换电牵引车,能耗可降低23.5%;采用高性能氢燃料电池的牵引车可支持10分钟快速充氢,在满载的情况下,续航依旧可超300公里。”金龙展区负责人说。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力量,金龙早在2010年便大力发展新能源商用车。

  “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技术的进步,还包含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的升级与优化配置。”金龙商用车技术中心主任王喜明表示,公司将之前在客车上积累的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运用到商用车制造,实现商用车低碳智能化升级。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变革新技术,创造新需求,催生新赛道。厦门“质造”的背后是厦门市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不断提速。

  近年来,厦门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数据显示,2023年,厦门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超450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超600家,累计超4200家,占全省的30%;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40%,科技集群、科技强度分别跃升至全球城市第80位和第81位。

  本次厦门工博会还特别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专区”,汇聚华为、鼎捷、同方、移动等众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全力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发展。同时,策划举办首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展览会,集中展示光莆电子、阳光电源、核顺能源等企业前沿的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新材料产品和创新解决方案。

  早在2019年,厦门便启动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截至今年初,厦门已拥有16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它们掌握独门绝技,贡献关键技术和产品,成为厦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阵眼所在。

  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透过厦门工博会,不难观察到厦门“新质造”的强劲发展动力。这些产品凸显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新趋势,体现厦门工业发展理念的转变,传递出厦门工业发展向高质量迈进的积极信号。

  □本报记者 林闻 林梓健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