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制造|双碳趋势下大湾区新能源产业如何布局

近日,全球首艘新一代2000吨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在广州南沙正式交付投运,主要服务粤、闽海上风电安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深远海进行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施工与安装的能力,为我国后续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深远海风电项目提供有力支撑。这一进展对加快我国海上风电向深远海迈进、推动海上风电平价上网具有重要意义。
从《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我们也了解到广东省将大力发展先进核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建设沿海新能源产业带和省内差异布局的产业集聚区,助推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0250万千瓦,天然气供应能力超过700亿立方米,制氢规模约8万吨,氢燃料电池约500万千瓦,储能规模约20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300亿元,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0%,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01核能
广州重点发展三代核电装备制造,四代核电、核聚变装置设计研发与先进制造;深圳、阳江、东莞、江门重点发展核电运行维护、先进燃料研制、核材料研发与检测、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等产业;惠州、江门、湛江重点发展核电工程施工调试、核能综合利用等产业。
02海上风电
重点建设阳江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加快粤东海上风电海工、运维、科研及整机组装基地建设。以省内风机骨干企业为引领,做大做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推进海上风电机组向大容量、智能化、抗台风方向发展,加快形成集整机制造与叶片、电机、齿轮箱、轴承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以及大型钢结构、海底电缆等加工为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提前布局海上风电运维基地,配套相关基础设施,组织开展运维技术设备研发制造和专业队伍建设。支持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柔性直流集中送出示范工程、漂浮式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上制氢综合开发示范工程。建立健全海上风电相关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
03太阳能
依托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重点建设光伏生产设备、辅料、逆变器和高效PERC电池生产基地。支持太阳能集热器、光伏设备、逆变器、封装、浆料等省内细分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打造品牌、做强做大。重点支持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片、CdTe(碲化镉)光伏发电玻璃的生产和相关设备制造,推动HJT(异质结)电池、TOPCon(钝化接触)电池关键制造设备实现自主生产。
04氢能
推进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园、广州开发区、佛山南海和高明区等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建设,建立广深高温燃料电池及系统研发制造基地,建立广州、佛山、东莞、云浮氢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和惠州、茂名、东莞、湛江氢能制储运产业集聚区。聚焦氢能核心技术研发和先进设备制造,加快培育从氢气制储、加运、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

05智能电网及储能
实施大湾区智能电网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推进人工智能与电力领域深度融合,扩大输电线路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提高全省电网侧、用电侧的智能化水平。依托广州、深圳、珠海等产业平台和研究中心,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基础装备、电力专用芯片、智能传感、电力机器人、输变配工程集成、储能及智慧能源系统等产业。推动电网侧储能布局,推进电源侧火电联合储能和“可再生能源+储能”发电系统建设,鼓励用户侧储能电站和智慧楼宇建设。支持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加强电力大数据、能源工业互联网、电力全域物联网、电力网络安全等装备及系统研制;推进智能电网关键材料、核心部件、设备集成,以及先进储能中的充放电、通信装置、系统管理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制造。
新能源的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高端装备的研发也成为了我们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新能源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推动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向智能化迈进。

2022年11月8-11日以“未来制造”为主题的FuMaTech&IRACE 2022国际未来制造技术和机器人及自动化会议及展览将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会致力于向大湾区制造业展示最新的智能科技、数字互联、绿色制造研究成果,在展会上我们可以看到高端机床、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等创新产品、新鲜技术、解决方案。本届展会是由VDMA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W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德国斯图加特展览和讯通展览共同打造的。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品牌和创新企业提供国际化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面向大湾区制造业,共同探讨未来制造技术。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angwen.net.cn/?p=429

Like (0)
Previous 2022年10月18日
Next 2022年10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