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对会展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高度重视。为了促进会展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他们从政策扶持、软硬件能力提升以及资源配置的优化等多个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在这些努力下,北京市的会展业呈现出稳定且逐渐增长的发展态势。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会展业经营收入、展览规模均稳步提升。
会展业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促进“两区”建设、带领国内优秀企业“走出去”、国外优质资源要素“引进来”和“双向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市商务局近日发布《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 持续发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2023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到,要推动会展业加快恢复,打造北京会展金名片。
《方案》指出,推动会展业加快恢复。出台促进会展业创新发展政策措施,加快大兴机场国际会展中心规划和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新国展二期建设,指导主要场馆进行差异化功能定位,加强优质展会和市场主体引进和培育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会展企业和行业组织在京举办高水平会展和活动,加快打造北京会展金名片。
首都会展业明显回升
随着经济逐渐复苏,北京会展业在一季度展现出积极复苏的态势。据北辰会展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北京市的展览数量较去年有明显增加,其中国家会议中心占比最高,达到28%;其次是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22%)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20%)。
超过220家国内外展商带来了360多个品牌,2月10日至12日,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一年中首个重量级展会——ISPO Beijing 2023第十七届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这次展会作为北京和整个行业今年的首个大型展览,再次证明了首都会展业的全面复苏。展会期间共接待了约3.7万人次,相比上届增长超过50%。
以此为起点,北京的会展业正在加快复苏。老牌展会华夏家博会也回归并增设了更多展览,吸引了众多知名品牌的参展;IDC产业年度大典会议区更是座无虚席,展示现场人头攒动。进入4月,首届北京国际收藏玩具与艺术创意展览会也将举行,届时还将有更多充满时尚潮味的展会相继登场。
加快推动会展业全面复工复产
各大展馆迎来了一批重量级、影响力大的展会。在老国展,2月24日举办的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成为该馆年度首展,吸引了众多图书爱好者的关注。而4月7日,中国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重返舞台,1500多家品牌集聚一堂,展示了行业的新风尚。
在新国展,2月11日开幕的中国国际汽车服务用品及设备展览会吸引了全球和国内5000余个首发产品,超过16万人次的参观者蜂拥而至。而4月10日开幕的中国第十八届国际机床展汇集了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600家机床工具行业企业,充分展示了产业演进的最新趋势。
这些展会的陆续亮相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图书、珠宝首饰、汽车服务用品还是机床工具,都展现了行业内最新的创新和发展方向。展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和体验。这些展会的举办无疑将继续为中国展览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展会新题材正不断涌现。”首都会展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受疫情带来的消费习惯改变、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影响,展览题材正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和绿色低碳等国家战略引导的产业。
同时,“00后”消费群体青睐的动漫游戏、休闲时尚等产业题材展会有望快速增长。在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影响下,体育、健身题材展会也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会议市场同步复苏。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一季度迎来约121场大型会议项目,其中千人以上会议10场。第一季度以千人以下活动为主,预计自第二季度起千人以上会议活动将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以国家会议中心为例,第一季度共承接会议展览49场,二季度计划举办会展活动108场,全年已确认的展会活动超400场,预计下半年可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同期水平。
会展设施规模承载力逐步提升
北京市现有万平方米以上展览场馆9座,可供展览面积共计54.48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览面积39.38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15.1万平方米。
“十三五”时期新增首钢园展馆、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等展览场馆,新增展览面积14.4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览面积13.5万平方米。
2020年全国在用展览场馆298座,室内展览面积1229万平方米。从在用展览场馆数量和室内展览面积城市排名看,在用展览场馆数量排名前三的城市为上海市(9座)、北京市(9座)、杭州市临沂市并列第三(7座);室内展览面积排名前三的城市为上海市(81万平方米)、广州市(63万平方米)、深圳市(51万平方米)。
北京市可接待会议设施的数量和规模较“十二五”时期稳步增长3。截至2020年,会议室数量5271个,使用面积82.5万平方米,可容纳人数51.7万人,较“十二五”期末2015年(4909个,72万平方米,44.5万人),分别增长7.3%、14.6%、16.2%。
根据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统计,北京市2019年举办的国际协会会议数量为91个,在亚太地区城市排名第七位,在国内城市排名中位列榜首。在ICCA2020年全球会议目的地竞争力测算中,北京市全球排名第12位,在国内城市中位居第一。
首都城市功能建设作用不断加强
2023年,北京市加强国际会展专项工作组的调度机制,建立了重点会展单位的联系机制,旨在推动知名品牌展会在北京举办。为此,重点品牌展会和龙头会展市场主体被选为示范对象,享受“一对一”辅导,以培育引进优质会展资源。同时,北京市加强与国际和国内知名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球知名品牌展会,以吸引全球优质展览项目和知名会展机构在北京落户。
为促进会展业的恢复发展,北京市商务局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和区政府加快推动工作。上半年,全市共计有9座万平方米以上的场馆计划承接116场展会项目,其中国际展览达到50场。各办展主体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快开展招商和招展等筹备工作。
“十三五”时期,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成为国际高端要素汇聚,城市对外交往示范引领等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平台和展示窗口。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复兴之路主题展览等大型政务类会展及活动的举办,有力支撑国家政治、外交等主题活动,不断强化首都政治中心建设。
通过国际图书博览会、国际电影节、国际设计周等文化类展会及活动,为推动文化中心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赋能。
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5G大会等各类国际性前沿科技展会,为提升首都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促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抓手。
线下回归,人气重新聚焦。北京会展业经历了强势复苏,这背后离不开经济的回暖,为展会行业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活力。多年来,北京会展产业持续提升,积极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凭借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等三大平台,以及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中国国际展览会议中心等国际化的大型综合会展场馆,北京会展业在规模、品质和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这些举措为吸引更多的国际消费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不能仅仅依赖本市和本国公民的消费。吸引更多的国际消费者对于北京来说至关重要。而任何类型的会展活动都具备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能够吸引大规模的人群聚集。特别是国际赛事、国际会议和国际展览等重大活动,已经成为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渠道。
北京会展业的复苏和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城市形象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我们有信心看到更多精彩的会展活动在京城举办,吸引着全球的目光和参与。
而且,相对于普通的国际游客而言,大型国际会展活动的参与者在目的地逗留时间更长、支付能力更高、重复到访几率更大、受季节影响更小。
北京具有举办及承接重大国际会议、体育赛事、国际演出等方面的丰富经验,需要在以往成功的基础上,引进、创办更多大型国际活动,并依托这些活动吸引更多国际消费者,进一步提升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辐射力。
*本文为享文初展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iangwen.net.cn/?p=896